一、互联网
过去的十年,是互联网的十年。
十年间,《大学生》一直关注着互联网,以及在其中创业、淘金的大学生。重新翻开十年间的杂志,阅读一篇篇曾采访过的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故事,我们会再次为他们的每一个创新点呐喊,当他们面临困境时会屏住呼吸,期待着柳岸花明的一刻……当我们把本刊报道过的一篇篇创业故事串起来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互联网十年创业诠释了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年的发展。
2001年
主人公:董一萌
时代标签:熬过全球IT惨淡期
互联网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在制造看上去很美的泡沫。互联网在2000年下半年集体遭遇了泡沫一夜破灭的惨淡危机。
董一萌,吉林大学管理系学生,在创业前辈纷纷退出IT舞台时却选择逆流而上,于2000年底创办了一萌电子公司,并担任首席执行官。但他也因此荒废了学业,创下了该校有史以来的学习成绩四科不及格的最高纪录,受到校方的处罚,降级到大学一年级,一时成为众所周知的校园新闻人物,甚至引发了一场媒体大讨论:一个在校生为做CEO而留级,这样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得?创业与学业孰轻孰重?面对争议和压力,董一萌却说:“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我打败了传统的思路,而且我们正在走向成功,这一点我比任何人都有信心。”
董一萌创办了一萌电子公司,主营电子长春网站。短短几个月,这个网站就初具规模,有了家园、校园、时事、金融、购物、健康、娱乐、时尚等十几个大频道,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站发展成为长春市数一数二的大站。
然而2001年全球IT业务滑坡,董一萌的公司资金枯竭,最后只剩下了董一萌和副总两个员工。濒临绝境,他坐在电话机前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打遍了吉林省药厂的电话,第二周,他就拿到了近7万元的合同单。一单单合同积累到2003年8月,公司终于复活了。
“困难面前我犹豫过,但正是因为坚持过来了,才有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大学生创业最忌讳三分钟热血,能够集中你所有精力,做好一件有创新和实用性的小事,然后再把范围扩大,这才是最实际的做法。”董一萌总结道。
2003年
主人公:陈校
时代标签:Web2.0兴起
陈校,广东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级学生。有一天,他在浏览国外的网站时,发现了Technorati,一个国外专业搜索博客的工具,他觉得很好用,遗憾的是它虽有中文搜索功能,却无法搜索中文博客。
2005年9月,陈校和他的团队经过半年开发的中文博客搜索引擎──中客网正式上线。发布的第一天,就被贴上了“全球最大的中文博客搜索引擎”的标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客的数据库里已经有了1000多万篇博客文章,并且与450万个中文博客实现了数据同步,成为当时最大的中文博客搜索引擎。
2005年
主人公:王兴
时代标签:社交网络第一人
王兴,1997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拿着全额奖学金赴美国特拉华大学。他创业的第一个项目是多多网,那是一个典型的社交性网站,用户注册后通过公布个人信息来结交朋友。然而一年半下来,多多网只有3万的注册用户,第一次创业就这样失败了。“游子图”是王兴创业的第二个项目,这是专门的服务性网站。留学时王兴发现国内的长辈们大都不太习惯上网,想念远方的孩子也没法交流。但是国外的留学生可以通过“游子图”把数码照片发到国内,用信用卡付费,“游子图”工作组把冲印出来的照片交到家长手中,方便他们了解子女的生活状态。王兴在国外有过亲身体验,认为肯定会有市场需要。可是这个网站的服务对象仅限于海外游子,仍然没有占领国内Web2.0市场。
2004年, Facebook给王兴带来了新思路。2005年秋,王兴建立起校内网。后来,他又陆续做了饭否、美团网。
2007年
主人公:彭海涛
时代标签:网游创富神话
在网络游戏中,来自四川大学的彭海涛成了幸运儿。他是个有着10多年游戏历史的资深玩家,一度被视为“玩物丧志”的反面典型:高中时,在网吧里和韩国游戏高手比试,除了睡觉8个小时,他可以不挪动一步;大一,他在成都游戏大赛中获得“疯狂坦克”第一名。然而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对很多游戏里的缺陷感到强烈不满,得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自己制作游戏!2001年,彭海涛考上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尝试设计了两三款休闲小游戏,搁到网上后得到许多玩家的赞许。
2002年,即将升入大二的彭海涛看到陈天桥运营《传奇》创造了财富神话,他深信自己能做出更好的网络游戏,于是选择了退学。在父亲100万元贷款的资助下,他招募了三名国内顶级技术精英,开始专心做游戏开发,并成功制作出第一个产品——highway高速全3D实时网络游戏引擎。当时,包括盛大《传奇2》在内的所有流行网游基本上都是2D产品。
2003年,年仅19岁的彭海涛成立了锦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顺利入驻成都高新孵化园。两年后,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3D网游《传说online》在他的手中诞生。彭海涛工作起来异常疯狂,在游戏公测前的那段关键时期,他竟然在公司驻扎了两个月,一天都没回过家。2005年11月,《传说online》成为国家文化部批准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首推第一款本土游戏。2007年,锦天科技被盛大以上亿元的巨资收购。
2010年
主人公:杨莆、潘文伟
时代标签:电子商务淘金者
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制造“超级毕业生”,鼓励学生们自主创业,上淘宝、开网店,个个当老板。杨莆就是被无数师弟师妹仰望的超级创业学长。
在创业之前,杨莆和身边的同学没什么不同,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差生,高考了两次才勉强进入这所民办高校。可对于电子商务来说,文化水平不是门槛,经验不是障碍,条件也不是问题,只要你足够勤奋和耐心。自从开了网店,杨莆戒掉了网游,整天宅在宿舍里,不是忙着打包化妆品、发送订单,就是泡在网上,搜罗最新的市场资讯,了解最新信息,不断寻找货源,以保证每个星期都有新货上柜……他不懂化妆品,但他知道什么最好卖。他的市场营销课成绩只有三十几分,但他在淘宝上的嘟嘟靓妆,两年间做了4万多笔生意,每天出货量超过100单,拥有双皇冠(意味着网店已经获得两万买家的好评)的显赫标志,月销售二三十万,纯利润每月进账3万多元。在杨莆的带动下,这所学校里无数学生复制着学长的成功之路。
2010年,团购网的出现再一次把电子商务推向了新一轮至高点,中山大学的几位大三学生也加入了团购网的千团大战,成立了5151团购网站,获得了2000万第一轮风险投资。在这个团队中,担任COO的是潘文伟。
在做5151团购网之前,潘文伟在中山大学早已有点小名气,因为在大一时,他赚到了自己第一桶金25万元,大二还没有结束,他就成为一名大学生百万富翁。
早在2009年,潘文伟便盯上了电子商务这个市场。经过一番调查,潘文伟发现珠江三角洲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基地,但是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却没有一家诸如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公司。
接下来,潘文伟准备尝试投资茶,打造一个销售茶的电子商务,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没有诞生。此时,中山大学的大三学生曾世雄向潘文伟抛出了橄榄枝。此前,曾世雄一直从事着电子商务业务,赚了点钱。美国团购网的出现吸引了曾世雄的眼球,他计划把自己的5151团队打造成一个团购网。虽然这个团队拥有人力资源、网络技术等专业人才,但是,曾世雄看中了潘文伟手中的人脉和从事投资的经历。曾世雄两次向潘文伟介绍了自己的构思,引起了潘文伟的注意。
从一个有着投资经历的人士的角度,潘文伟仔细思考了5151团队的人员组织结构和从事的业务,决定加入5151团队,担任COO。随后,潘文伟启动了融资计划。当他向商界朋友介绍5151团队和规划时,朋友们被吸引了,潘文伟融到了300万美元的第一轮风险投资。
二、服务业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骆青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创造出虾球新吃法——烤虾球。受到食客们的欢迎,于是,他在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集中的陋巷里租了五六平方米的店面,打出了“正宗烤虾球”的招牌,开张一个多星期,每天就卖出1000多串。两年下来,2000年的夏天,骆青峰积了近百万的本钱,店面也扩大了好几倍。由于客人多生意好,店里常常几小时不能打扫,地上的虾壳足有一尺厚。居民几番投诉,后来被武汉环保、卫生、城管3部门联合查处——巷子里的下水道全部被虾球壳堵死,勒令骆青峰停业。忙碌惯了的骆青峰一下子变成了大闲人,整天在街头徘徊,寻找新的机会卷土重来。2003年6月,骆青峰在家人的奔走相助下,租下了一个500平方米的店面,重新开业。新店开张不到一个月,骆青峰就卖出了50万元的营业额。
与骆青峰一样,晏琳也是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创业路。2001年,从湖北工学院生物工程毕业后,她在一家效益不错的环保企业当销售,一年多后,她个人的销售额就占了公司总额的1/3。2005年,晏琳辞职创业。她其实并没有找好创业项目,却在偶然间注意到外婆做的烧饼很好吃,她当即决定将烧饼作为创业项目。于是“烧饼妹”晏琳在武汉大学门口租下一家20平方米的店面,开始卖起了土家特色风味的“土掉渣”烧饼。半个月后,晏琳每天卖出6000多个烧饼,当天流水超过1万元。面对火热的市场,晏琳马上在工商部门注册了“掉渣儿烧饼”并申请专利,还决定增开连锁店。不到半年的时间,掉渣儿烧饼就发展了30多家加盟店,晏琳买了2台车每天专门配送原料,还请了20多位员工。一切似乎上了轨道,但是晏琳很快就发觉局面越来越无法控制。市面上跟风者多,不仅严重影响了“掉渣儿”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占有率,也引起众多加盟商的不满。因为品种单一,缺乏后续产品的支持,混乱的市场局面,让“土掉渣”从好口碑走上了坏名声的不归路。虽然,晏琳申请了商标和专利,但是需要18个月才能批下来,晏琳和她的“土掉渣”根本等不到那个时候。晏琳对本刊记者说:“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创业者,但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经营者。”
同晏琳比起来,更多的人是经历了创业开张的热闹,却来不及尝到成功的喜悦,就喝到了失败的涩酒。
2004年,北京联合大学的赵明晨和他的7个同学承包了学校旁边的食堂,并命名为“八零年代”。学新闻的赵明晨放弃了6000月薪的工作,一心要创业。开业当天,除了7个股东、众人的父母亲戚也前来捧场,还有十几个联大的老师也来为学生们助阵。热闹过后,赵明晨他们的“八零年代”一直在媒体的轰炸下备受关注,同时他们也一直在承受餐厅的亏损。因为,餐厅的门面是学校的,一放寒假,供暖就停了,使得刚聚起来的人气骤减。从第一次的十几万到第三次的50多万,8个人为餐厅投入的钱一直收不回本,而且还在烧钱。
2005年,上海复旦大学网络学院计算机系的大四生蒋鹏与舍友张勇,加盟了上海有名的吉祥馄饨连锁店。3个月时间,他们开了2家馄饨店。一时之间,媒体热衷于抓着学计算机的小蒋问:为什么不做IT卖馄饨?小蒋说,他想搞技术型企业,没钱、没人脉、没经验,眼看着学长开的公司都倒闭了,他觉得开家馄饨店倒是更稳当。其实,小蒋加盟之意不在店,他是为了偷学公司的运营、经营理念、财务运作,这些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2006年,无论是北京的“八零年代”还是上海的馄饨连锁店,当日创业的大学生们已经离开。“八零年代”的原址已经成了“学院餐厅”,散伙的创业者们,出国的出国,就业的就业,赵明晨干脆地拒绝了一切试图采访的媒体。吉祥馄饨店的蒋鹏把店转手后,在学校附近开了家咖啡店。他和张勇已经合伙,租下的店面很大,1/3开了咖啡馆,2/3转租给别人。同时,两个人还发挥IT专长,办了个商铺网站,从馄饨店到咖啡店再到商业店铺网站,对蒋鹏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餐饮业往往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事实上,还有很多个骆青峰、晏琳、赵明晨、蒋鹏,在创业这条路上,大学生们要吃的苦、要面对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少。尤其是服务业,大学生要放得下身段,要确实体会到服务的真谛,这些是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三、文化产业
2003年,热爱动漫的吴芮考上了日本的一所美专大学,她第一次接触到手绘,并为之吸引。她在学校拿到了手绘师的证书,还在当地人气很高的手绘店里打工。两年之后,吴芮学成回国,她决定带着独特的创意回国开创自己的手绘工作室,专为80后年轻人设计个性家居装饰。随着工作室经营的展开,吴芮把手绘碗碟也带进了家居装饰,并且成功赢得了企业的订单,她制作的手绘碗碟进入了欧洲市场。
与吴芮的顺利相比,张啸吟的陈幸福系列要苦命得多。2004年大学毕业,张啸吟带着1500元跑到北京,希望实现设计富有人性化的纯手工玩具的梦想。为了做样品,做宣传,他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干起了创业这一苦差事。开始是赔钱,这在张啸吟的预料之中,乘着网络的发展,他把宣传阵地转到网上,宝贵的资金用在了制作样品上。起步阶段,张啸吟自己搞设计,做宣传,谈生意,被人骗了只能吃哑巴亏。创业2年的时间里,张啸吟的陈幸福概念吸引了很多人。2006年,针对年轻人的“创意市集”在广州、北京等地火热举办,陈幸福品牌被更多年轻人记住。当然,张啸吟的陈幸福在等待商标注册的日子里,不得不眼看着自己被侵权,他唯有坚持和忍耐,他告诉自己:暂时的牺牲一定会换来将来的幸福。
当张啸吟为了手工玩具的梦想苦苦挣扎时,沈子凯刚刚开始转行。2005年大学毕业后,沈子凯顺利拥有自己的广告公司,生意一直不错。2007年时,一位朋友送来一盒国外酒店的火柴,让他兴奋起来,他找到了可以把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和兴趣结合在一起的事情。经过一番市场调研,沈子凯发现传统火柴的消亡为艺术火柴的出现创造了可能。于是,他创办了杭州吉卜力艺术创造社,注册了“纯真年代艺术火柴”商标,专心开发艺术火柴。三个月后,沈子凯的第一家火柴店在杭州开业,最后火柴店越做越火。随后,“纯真年代”的近百个经销商遍布除了西藏、新疆外的大半个中国。这些年来,创意火柴大热,沈子凯并不是唯一成功经营创意火柴的男孩。在重庆,杨华也敏锐地觉察到市场前景,迅速和朋友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除了做“火焰神话”系列火柴,还成功地接到了许多大公司的订单。由于贴上了“艺术”和“创意”的标签,艺术火柴的利润丰厚,沈子凯推算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为5000万元,按照平均50%的利润率,有近2500万元的纯利,是传统火柴业的几百倍,这还没有细分礼品市场、收藏品市场、商务合作以及出口等。与张啸吟一样,沈子凯也不得不面对盗版问题,他的解决之道就是开发出难以仿冒的新产品。同时,网络业成为了沈子凯市场推广的重要阵地,创意市集、酷卖街等线下活动为辅助。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三年级学生夏雷磊和孙琳琳获得了300万风投,成立了以他们为核心的公司,做茶水蛋卡通形象以及衍生产品,兼做广告业务。夏雷磊设计了茶水蛋的卡通形象,并在网络上拥有不少粉丝。在和孙琳琳组成拍档后,他们把打工兼职赚来的钱投入到宣传和推广茶水蛋中,尝试了很多方法。他们做了茶水蛋的相关产品,像玩偶、鼠标垫、钥匙链等,在北京中关村的疯果盒子出售。2009年春节期间,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取得高达8000万元的票房收入。借着这股东风,2月份夏雷磊终于获得上百万元的投资。夏雷磊和孙琳琳一直就想着创业,他们在校期间,积极努力地参加创业大赛,他们很早就确定了创业的方向、也有了自己的产品,他们屡屡在创业大赛中有所斩获,其实都是以茶水蛋的卡通形象为核心,主题餐厅、动漫、卡通等等,对他们来说创业项目万变不离茶水蛋。
2006年之后,关于大学生投身创意产业的报道渐渐增多,本刊报道的大学生创业者中,以创意项目致富的也占到相当比例,一则与国家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关,二则同样与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关。大学生的思维活跃与创业热情与文华创意项目的要求不谋而合,而且在大学生看来创意不仅是学以致用的事,更是件很酷的事。
创意项目看起来是点子致富,实则跟天下的其他生意一样,经营才是重点。